行业资讯

22

2021-02

年度回顾:供应链金融2020

年度回顾:供应链金融2020

一、时代变革下的行业发展

2020已经过去,但这一年间的变革将长期影响着我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了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大方向。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发展,我国经济快速成长,国内大循环的条件和基础日益完善。从需求潜力看,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张。

从供给能力看,我国储蓄率仍然较高,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我们具备实现内部大循环、促进内外双循环的诸多条件,必须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扩大内需,可以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动能,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复苏和增长。

从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基础,两者是统一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

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呈现趋势性变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市场收缩,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风险加大。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顺势而为调整经济发展路径,在努力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增强韧性,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发展经济内循环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

二、政策推动下的行业变革

在双循环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稳定经济增长成为决定我未来国力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2020年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八部门发布首份供应链金融指导性文件,首次明确了供应链金融概念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管理部门。

此前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内涵等各方面的认识较为模糊、并不统一,此次意见是我国出台的首份供应链金融指导性文件。《意见》既包括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发展方向、产品创新和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体系、防范风险等,也包括合同签章、银行UKEY等具体事宜,几乎涵盖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方方面面。

此次《意见》的目的在于,一是要促进国内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发展,稳定内循环扩大内需,实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二则是为了规范行业生态,把握行业发展方向,从而规避出现野蛮生长的情况。

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是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较普通的贷款、债券、其他金融工具相比,供应链金融围绕企业之间业务往来和实体经济活动,将资金结算、融资和财务管理等金融服务和企业的现金流、资产、经营等相匹配,金融物业更加贴近实体经济活动,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更高,服务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供应链金融是指从供应链产业链整体出发,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实交易背景下,构建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综合需求,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

供应链金融规范创新发展对于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和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都具有积极作用。

三、垂直领域内的业务创新

供应链金融的垂直化发展,使其在诸多领域内生根发芽,为构建行业生态、帮助行业内的小微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在我国的国内生产中,中小企业一直贡献巨大,中小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了六成以上,更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是我国经济发展主重要动力。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既有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效应的问题,但也有着融资渠道匮乏、政策缺失等原因。

理论上,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包括国家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社会公众个人资金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真正有效的融资途径却十分有限,在难以获得利率较低的银行信贷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只能选择利息较高的社会贷款,从而加剧自身的经营压力。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需要完善中小企业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相关的配套政策,更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机构可以整合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信息,从而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精准匹配金融资源,将量化宽松释放的流动性传导到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服务,进而实现较少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

基础设施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不仅是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更是重大危机发生后拉动经济回升、稳定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强心剂”和“压舱石”,每当遇到经济上的难题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都是刺激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随着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国际环境逐渐恶劣,我国开启了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并举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此基础下,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成为稳定经济运行秩序、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基建产业呈现出新老之间的分化,而长期以来地方债务堆积造成的风险也逐步显露出来。

基建供应链金融由于其特殊的行业属性,使其除了供应链金融本身的责任外,还肩负了改善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减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责任。供应链金融可以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帮助地方政府调整城投公司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企业或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率。供应链金融将城投平台、金融机构、建筑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商等参与方链接在一起,深度融合,基于基建领域的丰富业务场景与银行、保险、保理、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的业务相衔接,为基础建设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发展方向。

2021年1月15日,由中企筑链及宣城国控共同举办的“宣城市基建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论坛”在宣城市成功举办。国内首个城市基建+供应链科技服务平台——宣城筑链正式上线,平台首单数字债权凭证“筑信”也成功签发,标志着我国城市基建产业链的供应链金融创新迈出了崭新的一步。中企筑链将持续聚焦供应链管理、金融科技和集采数字化,以融促产,产融结合,深度挖掘,普惠全链,构建城市基建产融新生态,更广阔的城市基建供应链金融发展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中企筑链
关 闭
申请成为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