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31

2021-03

系列更新:现代供应链金融发展背景分析(上)

科技领域对供应链金融的影响逐渐加深,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变革,现代供应链金融逐渐出现雏形。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在改革开放后仅仅十余年的时间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基础到创新的跨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

21世纪之初,供应链金融的种子便在国内开始生长,在那个互联网仍处于懵懂的历史时期,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集中于线下,08年区块链概念出现后,科技领域对供应链金融的影响逐渐加深,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变革,现代供应链金融逐渐出现雏形。

一、双循环背景孕育发展良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了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大方向。而这一趋势的变化将会影响我国未来数十年之久。在这场变革中,所有人都将被浪潮席卷,没有人更没有企业可以在这场浪潮中独善其身。

我国之所以要开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模式国内有很多种论调,但大体可以分为两个角度。其一是内因,从08年开始到19年,中国GDP增速总体上是呈现一个在波动下降的过程。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是支撑了此前经济快速增长的-改革开放红利的衰退,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恰逢全球化浪潮的开端,并与之完美重合。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在这一有利的国际环境下利用我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建立了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经济,吃下了最大的全球化红利,也帮助我国实现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科技革命的兴起,我国的经济增长引擎发生了变化,因此导致了换挡期经济增速的下降。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红利正处在不断消退,,因此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急需变革。

其二在外因上的角度上,随着疫情的影响,全球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全球化脚步受阻,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美国亚裔人群遭受歧视,中欧自贸协定遇阻。本就遭受严重打击的国际贸易再受重创,传统国际供应链已经显得十分脆弱。2021年3月24日,据英国《卫报》,台湾长荣集团旗下巴拿马籍货轮“永恒吉文号”(Ever Given)在苏伊士运河搁浅,该船长达400米,宽近60米,排水量达22万吨,几乎完全侧着身子在运河中停了下来,导致欧亚之间最重要的航道之一苏伊士运河被切断,在近一个星期后才借助潮汐成功通航,全球12%的国际贸易通道被“切断”。

苏伊士运河的拥堵,导致大量国家的物价出现大幅波动,国际油价一度快速拉升,让人们意识到了国际供应链的脆弱,单纯依赖外循环的模式在未来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危机,转向国内循环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主动提前布局。

实现内循环的重点在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只有居民的消费水平上升,国内经济才有可能是在实现循环的前提下持续增长。关键在于需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减少社会的贫富分化。如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反而不利于释放消费潜力。而从当前的国内情况来看,减少贫富差距、提高居民收入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促进新兴小微企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相较传统行业蕴含了更多的劳动附加值,也具备更大的未来发展潜力。而中小微企业则吸纳了城镇中八成以上的就业人口,是创造新消费人群的关键。这两者的的发展对于经济实现内循环至关重要,也为现代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在我国的国内生产中,中小企业一直贡献巨大,中小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了六成以上,更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是我国经济发展主重要动力。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既有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效应的问题,但也有着融资渠道匮乏、政策缺失等原因。

理论上,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包括国家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社会公众个人资金等。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真正有效的融资途径却十分有限,在难以获得利率较低的银行信贷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只能选择利息较高的社会贷款,从而加剧自身的经营压力。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需要完善中小企业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相关的配套政策,更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机构可以整合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信息,从而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精准匹配金融资源,将量化宽松释放的流动性传导到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服务,进而实现较少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金融正处在飞速发展之中,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确保整个供应链循环健康有序,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除了重量更需要重质才能避免行业出现野蛮生长的情况。在西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大企业以金融掠夺的模式压榨小型企业。供应链主导企业不愿在合约中确认应负责任,而中小企业却仍然需要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诸如此类的情况我们应着力避免。

一是建立涵盖财政、金融、税收支持的政策体系。2015左右开始,我国便频频发文支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一般而言供应链金融生态包括了制度环境、资金环境和技术环境。在制度角度上,环境已经逐渐成熟,下一步则应积极从资金、技术角度加以支撑,实现全方位信息平台打造。

供应链金融设计行业范围广阔,内容专业化程度较高,同时涉及物权、担保等多项法律,在供应链金融运营中涉及的如浮动抵押制度、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等相关制度上仍需确认和完善。与此同时,在财政支持上,则应加大对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平台和信息数据平台建设的资金投放,提供优惠的税收条件,在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将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是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体系。从目前来看,供应链的主要资金供应方包括了银行、证券公司、集团财务公司、政府金控平台、互联网贷款公司、保理公司等。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供应链金融资金供给已经呈多样化之势,因此接下来发展的重点不仅于扩宽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完善融资的配套体系,提升供应链金融融资体系的协同效率。推动现有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多维升级,改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和场景环境,使中小企业能在供应链金融体系解决融资难题。

因此我们需要吸取相对成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和平台的经验,从政府引导资金介入、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配合,多渠道进行支持。其中也包括设立专项基金、筹募集合投资基金、发债等。对资产规模较大、负债比率较为合理,风控系统可靠、且对中小企业融资帮助较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以国有行作为中心直接予以资金上的配套支持。

三是建立可全息勾勒行业及中小微企业风险图谱的风险控制体系。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服务任何企业最关键的地方便在于能否准确勾勒出有关企业的资金需求图谱和风险图谱,这一点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以往金融机构对融资的风险控制只注重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的审查,传统模式下,银行主要查看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财务报表,这些数据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而当前,供应链金融已经从早期的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升级到后来的加速资金流动周期方面。通过促进产业生态、金融生态加上金融科技高度融合来达到强化要素组合的协同和提升资金利用效率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以风险控制为焦点的信息数据体系无疑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供应链金融服务供给方,要通过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致力建立可多维度交叉印证、勾勒行业风险图谱的信息数据平台,从而高效率地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奠定可靠的风险控制基础。

四是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操作、产品提供、流程管理标准化控制体系。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至今,市场厥功至伟。但同样的,技术应用基础参差不齐、行业发展缺乏韧性等问题也频频出现。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标准化既是服务水准和效率的内在要求,也是控制风险的一个根本手段,因此,需要从交易启动、文件审定、款项支付、资金配合、应付清偿等环节全流程设定操作标准、对参与方服务标准、风险控制标准及效率控制标准,以保证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中企筑链
关 闭
申请成为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