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22

2021-03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碳中和:碳中和概念与未来基建发展

碳中和指的是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报告指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这也是“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一、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指的是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考虑到碳汇(主要包括植物和海洋等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只能抵消目前5%左右的碳排放,而且难以大幅度增加,实现碳中和的根本是将碳排放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削减90%左右,因此能源系统的清洁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二、碳中和与新基建

碳中和概念与我国基建行业关系密切,中国碳排放的40%来自房地产和建筑业,房地产业的钢材消耗量占全国的1/4到1/3,水泥用量占1/3以上,而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有15-24亿吨,但资源化率不足5%。在碳中和目标下,传统基建项目遭遇挑战,而新基建的重要性则逐渐体现出来。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在减排效果具备一定的优势。“新基建”不同于传统基建“铁、公、机”,是绿色复苏计划的关键词,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如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涉及诸多产业链。

但值得注意的是,碳中和不可能一蹴而就,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的周期,以大数据中心为例。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大数据中心是数字时代必备的基础设施,也是万物互联时代的重要支撑。但同时,数据中心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能源消耗问题。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行业耗电总量约为600-7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的0.8%-1%。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底层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加。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将在2019年基础上增加1-2倍,能源消耗量也将翻一番,达到社会总用电量的1.5%-2%。

基建产业的发展与碳中和的概念并不对立,基建是推动内循环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同样是转型升级的先驱者。所谓新基建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为全社会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也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体系。

短期内新基建虽然难免增加排放,但在产业升级带来的中长期影响上信息革命和能源革命会改变现有的排放格局,为碳达峰后碳中和的实现贡献力量。

三、碳中和的未来发展

碳中和是个渐进过程,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现有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全世界约有50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其排放总量占到了全球排放的36%左右。其中,欧盟基本上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碳达峰,其峰值为45亿吨;美国碳达峰时间为2007年,峰值为59亿吨。结合我国目前情况预期,我国实现碳达峰的预测峰值约为106亿吨。

从时间节点的角度上来看,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50年到70年。而此次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了2030年达到碳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30年。目前我国现有能源消费结构仍以高碳为主,每年碳排放量超100亿吨,因此未来在减排降碳上仍有巨大的压力。

可持续发展领域有专家认为,建筑领域需继续加严节能、绿色建筑标准,加快制定实施强制性超低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标。住建部提出2030年净零能耗建筑将占到新建建筑30%,为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还需要强化。建筑制冷、供暖及家用电器的能源效率还有提升空间,以压减新建建筑运行能耗增幅。另外,还需要努力延长建筑寿命,提高建筑材料回收比例,减少工业部门因建筑材料生产导致的排放。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如果能尽早实施最严格建筑能耗标,建筑部门有望提前实现零碳化。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层面的转型使得过去促增长与保环境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化解,对增长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向更为重视,绿色建筑等行业带来的产业升级将为基建领域带来新的机遇。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中企筑链
关 闭
申请成为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