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
新时期:标准化票据的现代发展-中企筑链
标准化票据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票据市场规范发展,提升市场深度,更好发挥票据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供应链金融中的作用。
票据市场是我国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但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票据融资的发展和效率都不尽如人意。从金融机构资产交易的角度来看,票据个性化特征比较明显,价格形成机制也相对复杂复杂,标准化程度不够高,因此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为拓宽中小企业票据融资渠道,规范我国标准化票据融资机制,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和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并于2020年7月28日起实施,我国票据市场进入标准化新时期。
一、什么是标准化票据?
根据《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的定义,标准化票据是指存托机构归集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的商业汇票组建基础资产池,以基础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而创设的等分化受益凭证。标准化票据是标准化债权,属于货币市场工具。
《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共八章三十一条,包括总则、主要参与机构、基础资产、标准化票据创设、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监督管理和附则。除了明确了标准化票据的定义外,还明确了主要参与机构。《管理办法》明确了原始持票人、存托机构等主要参与机构的定义、条件、职责。标准化票据权益和各方权利义务通过存托协议予以明确。
《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规范了标准化票据的基础资产,明确了基础资产应符合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依法合规取得等条件。原始持票人在存托时以背书方式将基础资产权利完整转让,有效保障投资人合法权益。原始持票人对基础资产的真实、合法、有效性负责,存托机构和票据经纪机构应对基础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票据市场基础设施负责基础资产的统一登记托管。
在强化信息披露和投资人保护方面,《管理办法》明确存托机构应在标准化票据创设前和存续期间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对标准化票据投资价值判断有实质性影响的信息。标准化票据的投资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文件约定享有权利。标准化票据存续期间,发生重大事项和存托协议约定情形的,由持有人大会审议决定。
在管理框架上,《管理办法》明确了标准化票据的承销、登记托管、交易流通适用银行间债券市场现行管理规定。为更好实现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联动,标准化票据同时在两个市场交易流通。考虑到标准化票据期限较短,其创设采用事后报告制度,事前管理主要依靠信息披露,相关基础设施负责日常监测和自律管理。
二、标准化票据的特点
从标准化票据产品的定义及业务模式可以看出其具有债权标准化、结构一体化的特征。
在产品属性上,标准化票据产品将非标准化的信贷资产转为标准化债权(证券类资产),可于上海票交所和银行间市场流通交易,参与者范围扩大到非银机构;从信用主体类型看,银票标准化近似于“金融债”,商票标准化则近似于“信用债”。
在交易结构上,标准化票据产品则借鉴了资产证券化的结构,但不设立SPV、也不进行分层;存托机构只起代理作用,不承担产品兑付和担保责任。
在产品风险管理上,信用要素依赖承兑人、保证增信行、贴现行等最高等级信用主体,已贴现票据依赖贴现行信用,未贴现票据依赖承兑人或保证增信行的信用。
在产品发行流程上,按照债券发行进行,由专业机构审核、保管票据资产并披露信息;发行方式采取事后备案制,没有编写申报文件、交易所审批等流程。
三、标准化票据的作用
在社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很多核心企业在和中小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出于主观或客观因素上的原因,常常会出现无法及时用支付购货款的情况。这一现象导致上游供应商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及时获得资金,从而对自身的采购和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在传统的融资市场中,银票(银行承兑汇票)和商票(商业承兑汇票)是最为重要的支付结算手段。根据上海票交所披露,截止2020年5月末,商业汇票未到期余额23.82万亿元,其中银票21.2万亿元,商票2.62亿元,上海票交所商业汇票余额总额增长在10%以上。银票余额占比高达77 %,商票余额维持在2.5-2.6万亿左右的水平,未贴现商票占比约65%。
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两种手段都因为其自身缺陷而无法完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银票需要采购方在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信用,并且要以其信用作为支付保障,因此大多数核心企业不愿意用银票来进行支付结算。相较之下,商票虽然灵活,但由于其属性仅仅是远期支付的信用凭证,因此不能满足供应商多级流转、解决自身采购经营问题的需要。
标准化票据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由于中小供应商信用不足、缺乏运营资金而产生的融资需求。标准化票据是对票据现行交易机制的进一步优化,对票据收益权类的ABS,在票据确权、发行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增强票据融资功能和提高市场规范,实现资管产品对票据资产的主动管理和净值管理。从长期角度上来看,标准化票据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票据市场规范发展,提升市场深度,更好发挥票据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供应链金融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