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
彼此成就、合作共赢,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趋势
现阶段,中国的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感觉。
现阶段,中国的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感觉,从传统的银行,再到核心企业、供应链服务商(包括物流公司)、独立的商业保理公司、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科技公司、、、
这里面有国家要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去房地产、政府平台杠杆的问题、也有经济下行的问题,还有金融科技发展的问题,更有这么多年传统金融机构对中小微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叠加在一起,成就了供应链金融火热的今天。
各个主体都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探索各种供应链金融模式和产品,有的供应链企业及核心企业干起了金融,有的金融机构干起了供应链,似乎好像混业成了未来的趋势。但是我个人认为,混业经营不是未来的趋势,未来供应链金融的趋势是做供应链的干好供应链,做金融的干好金融,多方主体合作才会有未来,才能健康的发展。这里说的金融是指承担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不承担资金的风险叫金融服务。
01
金融的风险,不是做产业公司所能承担起的
做产业的做金融,在某些方面是比金融机构是有优势的,例如,比金融机构更了解产业链,对资产更有控制和处置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更强一些;因为自己本身就干产业的,产业的资源可以直接利用,效率和成本相比金融机构是高和低。基于这些原因,有产业背景的纷纷开始金融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原因。
金融的本质之一就是风险,相比风险,效率和成本只能排在后面。表面上,做产业的就某个产业的供应链金融比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强,但也就只限某个产业而已,不可能对所有产业都有这个能力。
一个产业都会有周期,产业生命周期是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是指从产业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一般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
产业除了有周期外,在周期内,会受到内外部的影响进行波动,有的时候波动的非常厉害,甚至是产业格局重新洗牌。如果做产业的基于某个产业优势也做金融,产业一旦剧烈波动,出现极端风险,其实是承担不起这种风险的,所以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都会有风险分散,不仅仅对单一企业进行风险分散,对产业也要进行分散,以免对产业太集中,发生极端风险给自身造成毁灭性损失。
做产业供应链的,要对风险有敬畏,不要觉得自己在这个行业干了多久,有多少资源,感觉自己可以驾驭掌控行业,那你一定是想多了。做实业,自信是必须具备的,但是自信过头就比较麻烦了。
做产业的做金融,主要是以挣产业钱为主,挣金融的钱为辅。通过金融,拿到更多的订单,然后优化供应链的商流和物流,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02
流动性风险是靠制度设计的,不是靠自己能力
都说金融的核心是风险,这话是对的,但是比风险还核心的是流动性,也就是你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什么是流动性风险?就是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或者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放,其中到期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是重点。因为是金融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就会放大杠杆,放大杠杆期间,其一,资金一定会有逾期或者坏账;其二,一定会有资金投放和杠杆资金错配;这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最强的机构是谁呢?就是中央银行,因为可以印钞。因为货币已经从金属本位转为信用货币制度,这个信用就是一个国家的信用。世界上最牛的印钞主体就是美联储。说这些有点远了哈。在中国除了央行外,流动性最强的当属银行了,特别是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银行的流动性靠国家制度设计的,包括可以吸收公众存款、五大AMC和地方AMC处置不良资产、银行间市场拆借、向人民银行贷款等等措施。
中国的银行能够这么挣钱,并且持续经营,除了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可以拿到优质资产外,强大的流动性绝对是核心中的核心,强大的流动性是可以抵抗周期的。
越大的银行流动性能力越强,大银行的流动性其本质国家的流动性在保障了。为什么这几年各地小的城商行都在合并,除了小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差外,主要是流动性不足。流动性这东西,只有盘子大了,能力才更强,才能绑定国家的流动性。就银行的流动性制度设计,任何产业公司都是不具备的。之前的各种安邦系、华信系、海航系、、,想当年是多么疯狂啊,最终结果呢?
做产业的做金融,主要是以金融服务为主,金融为辅!产业公司主要是把产业做好,构建供应链场景,然后对接各种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这些棘手问题交给金融机构来解决。
03
产业和金融需要进行风险隔离
我们国家对金融机构经营,实行的分业经营原则,就是金融机构不能经营实业,做实业的公司不能经营金融,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风险进行隔离。经营实业和经营金融虽然都是经营,但其本质有很大的区别。
做实业的,虽然也讲风险管理,但是因为杠杆率低,收入高,所以做业务和扩张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信心,都比较激进。做金融就不一样了,高杠杆(杠杆不高不挣钱),收入低(只有息差),风险大(做十笔业务,一笔业务赔了,不仅把之前的十笔利润赔进去,还得把本金赔进去;加上金融因为离钱比较近,道德欺诈风险相比做实业更大,还要承担来着产业、金融、监管等多方面的风险)。
很多金融机构例如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与公众,出风险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金融机构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非常重要的中介,大的金融机构更是国家金融的基础设施,所以更加谨慎和注重风险管理,这也是金融机构经营非常保守的主要原因。
如果让做金融机构也同时做实业,形成自融,就是自己给自己融资自己做企业,风控可能形同虚设,实业和金融不隔离,就会导致,金融机构的资金也会跟着实业激进的做法,最终导致放大金融风险。自己做金融又做实业,也会影响国家通过金融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实施,因为金融机构自己经营的实业,可能是国家不鼓励的行业,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实业发展,肯定会想各种办法逃避监管来支持自己。
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做实业,会扰乱市场,破坏公平竞争,资金是价值的体现,是交易的媒介,金融机构有巨量的资金,很可能会通过这个优势,严重挤压其他市场竞争者的发展空间。所以国家对产业和金融进行分业经营管理,是有一定道理的。
金融机构的这种注重风险管理、稳健经营的模式,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只会越来越加强,不可能越来越激进。
04
做供应链的做金融及做金融的做供应链,只是暂时过渡行为
那为什么做供应链的做金融及做金融的也做供应链呢?这里面跟我们国家的制度和金融监管以及产业机构和金融机构认知度、合作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国家是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特别是金融。过去的资金主要流向了政府、国有企业、房地产、大企业,对于中小微企业还是很少。近几年,国家对于民营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很大,好转了很多。
做供应链的为什么要做金融,不做金融服务呢?主要是现在的银行的组织架构和认知方面,银行目前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做政府、国企、不动产抵押、大企业授信方面,对于中小微这种基于产业经营的、高风险的、效率低的、操作环节多的,参与主体多的,还是非常的不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产业机构合作,还有就是信任的问题。
这就导致供应链机构自己成立地方金融组织放贷或者自己直接拿银行授信通过贸易的形式放贷,供应链机构既做大了营收,促进产业链发展,挣取利息及息差,银行直接给供应链机构投放,也省心省事。
做金融的为什么也要做供应链呢?主要是供应链金融特别依赖链主(核心企业或者供应链服务平台),链主毕竟有限,也并不是所有银行都可以能够营销的,除此之外,银行自己又没有货权、又不参与供应链中,哪天链主自身出问题咋办?所以很多银行也通过关联公司成立贸易公司,参与供应链、控制货权。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供应链公司与金融机构各自不断的成熟,及其双方长期的合作,信任有了,合作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加上监管部门,也会不断的对这个混业进行管制,防止风险发生及扰乱市场。所以这种混业的模式也只是暂时的,最终会是自己把自己的业务好,通过合作把市场蛋糕做大。
05
每个组织都是有经营边界的,只有合作效率才最高,成本才最低
中国华夏几千年文明,绝大部分时间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要求确定性,因为人口多、技术差,粮食少,所以重农抑商。而商业文明呢,其实是要求合作及拥抱不确定性,因为只有合作才能生存。两者其实正好相反的。
这些农耕文明留下的思想,其实还在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中国经济最典型的商业运作模式是“大而全”、“小而全”,所以叫粗放式经营,其必然结果是效率低、效益低。这就导致我们现在很多的中国企业主,为了追求确定性,具有极度的自控欲,想吃饭就开个饭馆,想住店就开个酒店,一个产业上下游通吃都想做。
企业大了,组织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层出不穷,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冲突、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新业务与老业务冲突、、导致企业成本高、效率慢、创新能力低。当然,企业大了这些病,中国和外国的企业都有。
做供应链的做金融,做金融的做供应链,看着自己都有一些优势,其实并不是的,每个行业都需要深耕细作,达到比较优势,和竞争对手竞争,都是非常难的。特别是乌卡时代,存量经济,变化快、个性化、多元化成了用户需求的特征,如果再采取过去工业时代那种靠资金、规模化的方式赢得用户,获得竞争,其实是很难了。这时候,合作就非常重要了。
专注核心业务,把非核心业务外包,与各合作主体构成动态的、高效的虚拟供应链组织,才是企业未来发展之魂,竞争之道。
文章来源于五道口供应链研究院,作者鲁顺